close

悲情城市
 A City of Sadness

導演:侯孝賢
編劇:吳念真、朱天文
演員:李天祿、陳松勇、梁朝偉、辛樹芬、高捷、張嘉年(太保)、吳義芳、吳念真……等
監製:張華坤、楊登魁、詹宏志
製片:邱復生、張華坤
配樂:S.E.N.S.、立川直樹、張弘毅
錄音:杜篤之
攝影:陳懷恩
剪輯:廖慶松
製片商:年代有限公司


簡介:

  1989年出品的《悲情城市》,是臺灣政治解嚴之初,電影創作上首部直接挑戰政治禁忌話題和電檢尺度的作品。以二二八事件為背景,透過一個臺灣基隆家族興衰,帶出封塵禁錮歷史。當年一舉奪下威尼斯影展最佳影片金獅獎,成為首部於世界三大影展掄元的國片,不但鼓舞了臺灣電影創作者,開啟國片在全球各大影展引領風騷的美好年代,就一部國片而言,能於政治歷史、文化美學、技術革新上,迸發如此強大影響力的作品,迄今仍是唯一。
     -牽猴子-


相關網站/他人影評:

  維基百科

  悲情城市3年內不上串流 尊重電影映演質感

  時隔34年再度登上大螢幕!侯孝賢《悲情城市》忠實呈現,奠定台灣1940年代懷舊電影美學【TODAY 看世界】

  為什麼《悲情城市》是台灣人一生絕對必看的經典?

  影評/《悲情城市》為何時隔三十年依舊經典?劇情挑戰最沉痛的歷史禁忌話題,台灣人都必看

  《悲情城市》:失去觀影的「純粹性」是必然的結果

  聾啞的隱喻──關於《悲情城市》

  尋找三十年前九份山城的美,悲情城市|尋找電影場景【露天小劇場】

  深入分析悲情城市|陳松勇被偷拍而拿金馬獎|消失的二二八|尋找辛樹芬【露天小劇場】

  34年後更清晰,沉浸在台灣1947動盪的時代,悲情城市數位版觀影心得|聊聊電影【露天小劇場】

  冷知識大挑戰:進擊的悲情城市 難度:★ 分類:人文科學 #shorts


觀影時間:2023/02/27

 

心得(有劇透):

  這次也不會分劇不劇透(但一定會劇透),我想直接聊這次的心得感想。

  滿意外早場人這麼多,五排的小廳,來了大概二十幾快三十位觀眾。雖然驚訝,但看到這樣的景象,其實滿開心和感動的。
  電影開始前,聽到兩個女生說:「看《悲情城市》配爆米花?」我是懂這個疑問,但還是讓不習慣看這調性電影的人不會那麼無聊(誤)

  選在二二八前夕來看,真的讓人心情滿沉重的。
  二二八的開端(導火線),其實就是因為二二七的查禁私菸,所以選這天來看《悲情城市》也算是回顧與紀念二二八的方式之一,而且電影也有呈現當年的一些情景。(然後隔天我就跑去參觀二二八國家紀念館,還參加了共生音樂節)

  這部真的是眾星雲集耶!
  雖然現在的演員也很不錯,但還是默默羨慕起那個年代影迷,能看臺港影星一起飆戲。這部不僅有梁朝偉(年輕時真的帥)、陳松勇,還有李天祿、阿匹婆、高捷、太保、陳淑芳、柯素雲、梅芳、金士傑、吳念真……等人,後面演員列表真的是邊看邊驚訝!
  另外,演員之外的幕後工作人員也很強,這也是為什麼這次的幕後名單列這麼多,因為真的很驚人!另外還有──海外統籌:舒淇(不知是否就是那個舒淇);歌曲:蔡振南(維基說南哥也有演出,但我無法辨識是哪位,是唱歌被陳松勇兇的那位嗎?);英文翻譯:賴聲川(是那位賴聲川吧)
  該說那時參與電影的人很強,還是那時很強的人願意投入電影

  

  是說,主題曲音樂配著片名出現的那一刻,莫名地令我很想哭。
  主題曲不知為何真的很戳我淚腺,這部有三個地方讓我哭了,其中有兩個地方都是因為用主題曲當BGM;大概是因為這個音樂,讓我想起滅火器和林夕合作的〈雙城記〉。這也讓我想起去年此時上映的《時代革命》,究竟哪時才不會又有悲情城市?(話說片商該不會就是挑二二八前夕、烏俄戰爭一週年的時候上映啊)

  很慶幸去年和大學同學有走訪九份,看著電影裡面的景,真的很高興我朝聖過了!九份真的就像劇裡寬美說的,很美──
  林文清(梁朝偉)的房間是不是現今黃金博物館的四連棟啊!我一直覺得很像。另外,那個時期護理師的制服和打扮我好喜歡(咦);而這部的美術和服飾也很美,謝謝劇組細心地還原當時的衣著與漂亮建築,真的很美──

  說起來,高捷年輕時是不是跟梁朝偉合作過不少次啊?《悲情城市》和《海上花》兩人都有共同演出(再說一次,高捷年輕時真的好帥)
  也許會有人說我眼瞎之類的,但我認真覺得梁朝偉這部有幾個角度和氣質,會讓我想到星爺;而且這個時期梁朝偉還沒有那麼會用眼神演戲,雖然演技不像《色│戒》時這般爐火純青,但也很厲害。
  原來那上海佬是雷鳴啊,(差點以為是發哥(沒禮貌發哥比較帥好嗎


  大家多少都有聽說:侯導喜愛使用長鏡頭、空鏡頭與固定鏡位,讓人物直接在鏡頭中說故事
  這部電影就讓我充分地感受到侯導電影的這個特色。而這個特色,我猜應該會讓看習慣現在愛用近景說故事的觀眾,在觀影時充滿挑戰;因為我們目光會習慣性地停留在主要演員身上,但其實遠一點景裡的其他角色或配角,他們的演出其實也都很有戲。也就是說畫面上的角色都有他們的作用,沒有人是背景(有點看舞臺劇的感覺)。
  舉「文清和寬榮見面後返家」那段當例子來說。前景是寬美在林家餐廳幫忙撿豆子,後來文清返家,阿雪拿紙給文清和寬美,並要他們慢慢寫、好好筆談;這也是大多人會專注的劇情。如果有分心注意到餐廳後面的神明與公媽廳堂,就會看到又發瘋的文良,在那可不是無所事事哦!高捷得在正確的時間點(?)去拿拜拜的供品來吃,然後讓不當電燈泡的阿雪過來糾正他的行為(不過這也有可能是讓演員們自由發揮的演出)。
  所以畫面裡的演員們不管攝影機怎麼拍、剪接後來怎麼剪輯,開拍就就要好好詮釋角色。這感覺起來,對演員來說很具挑戰性,而且應該也會滿累的www 不過這樣也證實裡面的演員都是實力派、很會演的。
  這樣的拍攝手法,不僅畫面會讓人目不暇給,連聽覺都是。好幾個橋段都讓我觀影觀得有點費力,一邊要看演員的演出或是筆談字幕,一邊要注意聽畫外的廣播或是抬槓的內容(那群知識分子聊天後來都沒字幕,真的很考驗臺語聽力)。雖然這樣的拍攝手法在目前的市場也許不吃香,但個人是覺得滿有趣的(有種重複看可以找到很多彩蛋的感覺XD),也能明白為什麼侯導的拍攝美學能享譽國際。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作品裡頭參雜多種語言,有臺語中華民國國語日語上海話(維基上是寫吳語)粵語;意外地超多元!所以觀眾很需要字幕啊(喊)滿多地方一堆演員講話又不給字幕,偏偏那些內容又不是到完全不重要的資訊(知識分子的談話其實都算伏筆吧!)
  這部雖然使用多種語言,但莫名地不衝突,反而讓觀眾更可以貼近那個時代的氛圍。近期也有不少影視作品為了還原那個多元語言的年代,同樣讓演員們講那個角色應該會的語言,但不知為何就超卡超微妙;譬如《憤怒的菩薩》、《流麻溝十五號》都這樣,《斯卡羅》有稍微好一點。不知道是不是氣口(khuì-kháu)的問題。像吳念真、陳松勇那臺語,一聽就超有感,立刻有種做時光機穿越的感覺。
  但我想想偷偷吐槽,那群知識分子中華民國國語發音也太標準了吧XD 「九一八~~九一八~~」唱很好,不像光復前後時期的臺灣知識分子;畢竟醫院裡的醫護人員還很認真地在學國語,結果這些人早已一口流利且還滿標準的國語XD

  劇情的部分,要說主要核心就是二二八事件,我會覺得這樣的說法過於偏頗。《悲情城市》是一個紀錄臺灣某個家族,在日治末期到國民政府統治初期,所經歷的風風雨雨;只是這個時期爆發了二二八事件。
  這樣有些「日常」的作品,在現下的影視作品中也是比較少見,畢竟現下的影視作品可以很清楚知道它想表現怎樣的故事、要討論怎樣的議題。不過那個年代(剛解嚴)很多事情也只能用很隱諱的方式去包裝吧。
  編劇對於二二八的敘寫,我個人覺得是比較客觀呈現。它有透過戲裡臺籍菁英聊天,呈現臺灣人對政府的不滿;它也透過幾場追打場面,展現臺灣對外省人的不滿,也展現二二八的受害者還有外省人;它透過廣播和後面追捕,述說陳儀的邪惡的兩面手法;也明明白白地演出當時政府對於當時的臺灣菁英的迫害與屠殺。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是剛解嚴的緣故,裡面比較兇殘畫面(追打、砍殺)都是由臺灣人來扛。
  電影裡有一個地方,我不知道是編劇安排的伏筆,但我在看的時候覺得既雞皮疙瘩又好難過。就是吳寬榮介紹林老師、吳老師、中國記者給林文清後,他們一群人在討論臺灣光復時要怎麼掛「青天白日滿地紅」的旗幟;雖然電影裡的保正說「旭日東昇,天空會一片火紅」,但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的觀眾們心中大概想的是「白日青天之下血染臺灣島」。(所以我就說這旗子不吉祥啊)

 

  來聊聊劇中的角色吧。

  林文雄這角色真的是幾乎從頭到尾都氣呼呼的,臺詞十句中,有八點五句都在譙髒話。雖然他做人真的頗流氓,但照顧小老婆和照顧弟弟的氣魄,真的沒話說(但大老婆就真的可憐)
  看了維基才知道,阿嘉(太保飾)是文雄細姨的兄弟,難怪都是講粵語。結果這人跑去跟上海佬槓上,談判還要臺語翻粵語,再翻譯成吳語,超搞剛XD 不過《斯卡羅》那個年代要在臺灣生活也是各種翻譯,說不定需要一直翻譯才應該是臺灣社會真正的樣貌。
  是說在文雄葬禮上,我好像看到有人拿塑膠袋www 這是不是有點穿越時空啦(笑)

  林文良這角色就是哥問題兒童,感覺戲裡的所有打打殺殺都因他而起(偷偷說:電影裡的每場亂鬥,我幾乎都看得頭好痛,因為我真的不懂他們為何而鬥、為何而打)。然後,我非常好奇他前面病是怎麼好的啊?醫院那段明明就超級神智不清,甚至是說混亂,後來林文良就忽然可以跟別人談生意,我:蛤?
  整部電影,我覺得最可憐的就是文良的老婆。

  林文清這個角色,我其實有點難去分析。
  他看起來沒做什麼事,但實際上他又似乎做了不少事(講人話)。也許因為他的失聰,所以知識分子友人很放心在他身邊暢談;但也因為他的失聰,在往臺北的火車上,被憤怒的本省人誤認為外省人,差點被攻擊;也或許因為他失聰,所以第一次被補後得以被釋放,能替友人傳訊(所以第二次被捕我其實有點意外,也很難過)。戲裡有不少跡象可以知道:林文清不僅聰明,同時他也是有理想抱負的,只是身體和環境的限制讓他只能用不同於友人的方法去奮鬥。
  不過我就有點好奇,文清和寬美的婚姻,真的是兩情相悅嗎?寬美對文清的好感很明顯,明顯到林家人都看得出來;加上寬美也是整齣劇的旁白,觀眾也比較清楚寬美的想法。但林文清的部分,他或許對寬美也有一定情分,但最後娶寬美,真的不是因為寬榮施壓嗎?(喂)又加上他們結為連理的時間點,讓我不免覺得是不是想用喜事沖喪。

  其實裡面我最欣賞的角色,應該就是吳寬榮吧;但我也說不上為什麼(喂)。沒想到演寬榮的這位演員,最後成為舞蹈家。(後來看到新聞,演員還因為演吳寬榮這角色而被關切)

 

  這部電影的宣傳是:《悲情城市》是臺灣人一生必看的電影
  會這麼說,除了這電影記錄了二二八那個時代,以及二二八事件的前因後果;更因為這部戲裡有兩句很重要的臺詞。

  一是,林文雄說的「咱本島人(臺灣人)最可憐,一下日本人,一下中國人,眾人吃、眾人騎,沒人疼
  先讚美一下寫劇本的,「本島人」是日治時期對臺灣人的稱呼,所以經歷過日治時期的林文雄自稱本島人,非常符合時代和人設。
  這句話讓我想到同樣是那個年代的臺灣大文豪——吳濁流,濁流前輩的知名著作《亞細亞的孤兒》,也是述說臺灣人這樣的處境。直至今日,臺灣在亞細亞也是一名孤兒啊Q口Q,雖然這兩三年有稍微好一點點;不過臺灣島上的人們的自我認同,我個人是覺得:還是有點混雜。
  聽著林文雄的那句話,在看看現在的情況;臺灣只能自己疼自己,所以臺灣要好好創造只屬我們的價值,以及可以自我保護的能力,能自豪並努力地活下去

  二是,林文清的那句「我是臺灣人
  這是我看這部唯一沒有在主題曲加持下哭的地方;明明這個段落看了不少次,但QAQQQQQ 這也是梁朝偉在這部的唯一一句臺詞,所以這部也能看出梁的演技(拇指)
  這一段讓我忽然覺得,林文清身上多少隱射了當時的臺灣人。就如同前面我對文清的少少剖析,他默默經歷很多事,而這些事也像臺灣所經歷的,譬如:文清聰明有學識但不會講話,這是否暗喻戰後那些受日本教育失語的臺籍精英? 文清只是陪同友人就無端被捲入紛爭,是否就像臺灣無端被捲入紛爭之中,無論是中日甲午戰爭、二次世戰、國共內戰(經濟被拖垮)? 多數友人被槍決但活下來的文清,是不是也像經歷二二八和白色恐怖的長輩,對於政治開始無聲? 遭逢這一連串事件卻無法吭聲的文清,是否正是無人疼臺灣人的具象化?(不過看上面的文章,我對文清這角色的設定好像過於藍色窗簾了XDDD)
  臺灣俗諺:囡仔人有耳無喙。多被視為因為白色恐怖時期隔牆有耳,怕某句話被聽者有義而被消失,用來管教下一代的做法。其實二二八和白色恐怖將許多臺灣人都變成了林文清,不聞也不語。經歷過的人不說,所以晚輩也不曾聽聞,既然不曾聽聞,當然也無法將歷史述說記錄傳承下去。
  這也許就是為什麼《悲情城市》會是臺灣人必看電影的理由之一,因為它講述了那個曾是禁忌,不能被述說、不能被聽聞的臺灣的故事。(電影裡聽到陳儀的廣播,整把火都上來了!特別是說什麼「處理委員會廣邀民眾一起討論」,心中真的只有滿滿滿的髒話)

  寫到這裡,很想要感謝鄭南榕先生!
  鄭南榕先生不僅用自己生命捍衛臺灣人該有的言論自由,也是他與二二八和平日促進會一同帶領(應該可以用這個詞吧)二二八真相平反運動,讓現在的臺灣人知道臺灣的和平不易,也知道族群問題不是事件的核心,政權的壓迫才是(《悲情城市》也很難得地描述二二八事件中本省人之外的受害情形,而且鄭南榕先生是外省第二代)。

  最後,用我在共生音樂節法白攤位上留下的話當結尾。歷史或許可以被原諒,但不能被遺忘,希望臺灣的歷史都能被記錄並傳承下去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lover 的頭像
    Clover

    Center of Words

    Clov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