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
 Marry My Dead Body

 

 

導演:程偉豪
編劇:吳瑾蓉、程偉豪
原著:《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賴致良作品)
演員:許光漢、林柏宏、王淨、蔡振南、王滿嬌、庹宗華、馬念先、劉冠廷……等
製片商:金盞花大影業、伯樂影業


簡介:

  恐同男警吳明翰 (許光漢 飾) ,誤撿地上紅包,沒想到紅包裡的對象是個男的 (林柏宏 飾) !被迫男男冥婚的明翰,一路衰到底,不但甩不掉冥婚對象,就連警花林子晴 (王淨 飾) 埋線已久的緝毒案,都被他搞砸。為了挽救危機,恐同又怕鬼的明翰,別無選擇,即使人鬼殊途也要和鬼老公毛毛攜手跨界追兇,一場荒謬絕倫、笑中帶淚的旅程就此展開!


相關網站/他人影評:

  維基百科

  🧧不敢相信地好看!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微雷|5位主角解析 
  (嘛,我覺得這次水ㄤ給明翰的評論有點高(直男的理解與惺惺相惜嗎),另外對子晴的分析我也有點意外)

  🧧懂這些內梗更好看!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4大內梗解析

  《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承載大量議題的混搭喜劇,讓人喜歡到「不敢相信」│呂文慧

  《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在娛樂上沒有濫用太多政治正確,反而成為電影正確的選擇

  《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12個幕後彩蛋!


觀影時間:2023/02/18

 

心得(有劇透):

  首先,謝謝大學同學及她的高中同學讓我加入,讓我不用單獨一人看電影。謝謝!

  這部真的厲害!
  比想像中好看很多,有很多意料外的驚喜。覺得編劇、美術、動畫特效、演員、片尾曲都讚讚!
  然後,我覺得我這次可能無法做到一開始不暴雷的觀影分享耶,因為想稱讚的部分預告沒有剪出來啊。所以不想被影響觀影體驗的,看到這裡就好了(認真)

 

  喜劇,從預告很明顯可以感受到,所以笑點的部分真的很好笑!而且是賀歲片等級,完全可以暢快開懷大笑的那種好笑;雖然有些可能是內梗或臺灣時事梗(?)的笑點,但大多還是能讓整個電影院爆笑不斷(比讚)
  我自己是覺得這樣梗的安排和編劇的臺詞創作,滿厲害的;特別是那種但有臺灣味的梗或是諧音梗(我一直覺得「死gay」有諧音「すげー」的嫌疑),Get到後真的會會心大笑。自嘲的笑點有的也很高招,譬如「名副其實的死gay,死掉的gay」這個我真的還滿喜歡的(咦?)
  除了言語上的笑點,有些笑點則是安排在互動或手勢動作上面,雖然這邊是有點政治不正確,但有時候就是這樣的政治不正確、標籤化,才能更凸顯荒謬點。譬如減肥皂那一段,還有明翰被車撞到後打石膏的手比七的耍帥手勢。

  也許就是因為預告剪得很喜劇,以至於我壓根沒想到它會出現「某種意義上鬼片」的部分。真沒想到我曾說「因為裡面有鬼,所以這部在某種意義上也算是鬼片啦」,這樣的幹話居然成真了!
  雖然我大學同學有被殭屍毛嚇到,但我是覺得還好,如果和正宗鬼片的特效相比的話,我甚至覺得那樣的特效反而是用來堆疊好笑的部分(咦)因為毛毛問「要叫老公還是死gay」後的變身,我覺得比較伴侶憤怒的具象化而不是用來嚇人用www 不過,後面鏡子那段的氣氛營造真的很可以(雖那邊是可以預料的老梗,但氣氛還是給過)
  確認導演程偉豪拍過的作品後,好像就似乎懂了什麼www 所以這部懸疑驚悚的部分也營造得很好,而這還滿令我驚豔與驚訝的(因為是預告片沒呈現的驚喜)。

  除了懸疑和鬼片氣氛外,只是我真沒想到這部這麼好哭,後面後勁很強,真的是讓我各種哭(掩面)前面雖然有營造哭點,但也用很漫才喜劇的方式去刻意打斷,所以大多的哭點都累積在後半段。
  就像我大學同學說的,這部沒有什麼冷場,情緒起伏想像坐雲霄飛車,而且非常到位,無論是大笑、被嚇或是感動到哭,真的都處理得大家都有所感,可圈可點。

  前面警毒飛車追逐,發現是動畫特效時,其實有點愣住+不習慣,畢竟過往看好萊塢大片、港片、或是一些臺灣戲劇,多多少少還會有真的飛車拍攝,但這次幾乎都是動畫特效呈現(害我一度以為我在看柯南(慢著))但後來想想,這樣也好,如果可以用動畫呈現,劇組和演員就不用冒著生命危險去拍攝(而且車子那樣撞,冰箱那樣砸,也很燒經費吧,也不用怕被說封街擾民什麼的)。而且動畫特效和臺灣城市街景也弄得很不錯,同學說很有臺北某一帶的臨場感。
  美術的部分,也很不錯。不得不說,冥婚那邊整個美術布置、流程拍攝,真的很不錯(不過個人目前覺得這種民俗儀式拍最美的,大概是《粽邪1》的送肉粽)
  音樂基本上都搭得還不錯,感覺得出來Jolin很力挺這個作品www 另外,插曲〈Come With Me〉真的超洗腦,而且還很萬用XD

  然後先談談片名,不然我真的會忘記(其實真的忘記了)。
  片名就是維持原著名稱,不過我現在搜不太到原著的相關資料(谷歌大大給我排山倒海的電影相關資訊);這名字很長,所以和同事聊的時候就下意識地開玩笑說,這很輕小說的命名,但原著到底是不是小說,我真的不知道啊XD
  這名字也很有趣,很直白地破題,明明白白地告訴你故事的一部分主軸;因此我其實不太喜歡大多的媒體說這是一部BL電影,我不否認電影裡面確實有男性們之間的愛,但這不包括主要角色(BL作品對我來說就是兩位男主相愛的作品)。即便吳明翰確實用「老公」稱呼毛毛,但毛毛對他來說,比起說是戀人/愛人,更應該是家人
  至於英文名稱,真的不得不佩服翻譯(拇指)Marry My Dead Body,直譯就是「和我的死屍結婚」,就是用一個很簡單粗暴的方式和外國人解釋時麼是冥婚XD (該說這是很直男的翻譯法嗎www)看到這部英文片名時,我真的整個噴笑,畢竟不能說他錯,但也不能很肯定完全翻譯正確,但確實很符合這部喜劇的調性。
  另一個有趣的點,原本的作品名是以吳明翰的角度來說,英文片名則是從毛邦羽的角度出發,也許這就是開頭會從那邊開始吧(這是藍色窗簾吧)!

  演員的部分,真的看得很過癮,而且看到一些熟悉的配角,就覺得這些彩蛋演員讚讚!
  像是藥頭阿狗、北瀾宮(這個諧音w)的法師,看到他們來演配角,真的驚喜;不過有些人很眼熟,但就是想不起在哪兒看過。像是後面被毛毛附身的孝哥小弟覺得很眼熟,像黃騰浩但應該不是他;而且我也覺得看到了夏騰宏。還有,大鶴到底是演哪位啊?是後面幫子晴放錢的那個嗎?
  主要角色的演員每個都是戲精,都演超讚!
  馬念先依舊喜感但真的老了(喂)
  王滿嬌飾演的阿嬤很可愛,也很暖;疼孫子、無條件支持孫子的心,真的讓人很歆慕。
  庹宗華詮釋的爸爸真的很有感,後面真的很好哭。
  亞綸好帥,但陳家豪好渣!
  南哥真的超級讚!「不敢相信」那邊真的會驚豔他的演出www
  然後,劉冠廷好帥!我覺得整部最帥的就是他了!(咦)
  小毛可愛!


  聽個片尾曲,接下來就是聊聊主要演員、劇情、角色和一些議題啦!
  MV說起來算是前傳,不過先看也不會影響觀影體驗,只是看完電影回來看MV,會覺得洋蔥。(片尾曲的英文曲名,也很有意思www)

  啊,說起前傳,《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要出版漫畫前傳。跟《紅衣小女孩》這個IP套路模式有點像,不過我是樂見這樣的行銷手法,因為我跟我大學同學都覺得、也希望這部作品能在國外上映,畢竟東亞這邊BL經濟可不小,加上這部也滿臺味的。

 

 

 

  來吧,來聊聊主要角色和飾演演員。

  片後跟大學同學聊到,這部除了毛毛外,剩下角色名字還滿臺灣菜市場名的www
  不僅主角吳明翰、警花林子晴,還是毛毛的前男友陳家豪,這通通都很臺灣名,感覺走在路上就會碰到叫這些名字的人;甚至明翰的上司張永康,反派(?)林孝遠,這些名字也很親民(?)耶!這大概也是我覺得作品很有臺灣味的原因之一。

  先說,我覺得三位主要演員真的很會演;但他們負責的角色就(微笑)。

  王淨真的好正好會演!她演這種帥帥的女生,超讚!
  在《月老》是突破形象罵髒話,而在《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的演出,不僅有本來的漂亮可愛,還有女警的慓悍,不做作的吐槽打鬧,以及復仇的狠勁;簡單來說,又香又辣。
  然而「林子晴」這個角色,我是覺得有些可惜
  子晴這個角色的存在,我覺得主要只有兩個功用:一、突顯吳明翰是個直男/異男,就是用來讓吳明翰暗戀,以證明他是個異性戀性傾向的男性;二、用來探討「漂亮且有能力的女性所會碰到的性別問題」,就像電影裡演的,某些酸葡萄心理的同事就會說「漂亮女性的成就是靠『特殊性關係』達成的」,以至於高顏值的女性必須在這樣充滿敵視與騷擾的環境下,做不一定會被認同的能力自證。(延伸閱讀:【TODAY看世界】顏值太高跟女博士身分不符?
  其實後來看別人的影評我才察覺,子晴這角色還用來突顯「認為大多的漂亮女性都是花瓶」這個刻板印象或標籤(講難聽點就是覺得波大的女孩就是無腦);也許是因為我從來沒有認同這樣的發言,也或許是因為鏡頭是跟著明翰跑,所以觀眾(和明翰)知道子晴並不是靠著顏值拍宣傳海報、當別胸花的花瓶而獲得嘉獎。所以我一開始並沒有注意到這個點,畢竟我打從心底就不覺得女性不能既漂亮又優秀有才,而且我身旁的男性大多也這樣想,讓我忘記現實社會還是有這樣的惡意。
  雖然「那些電影教我的事」的水ㄤ覺得子晴最後用雙面間諜來證明自己,但我自己是不這樣覺得啦;子晴給我就是一個在這部電影中稍微帶說教用的功能型角色的感覺,所以我完全能懂朋友說他覺得子晴這角色設計的有些平面。關於子晴明明有很多的黑幕跟伏筆,但最後都沒有交代,譬如為什麼她要做臥底?先做哪邊的臥底?她說「不要同情她」指的又是什麼?她對明翰是怎麼想的?那個的眼神與欲言又止又是為了什麼?雖然子晴當雙面間諜的動機是有被說明,但這個結果我不怎麼覺得能成立(但以影劇情翻轉來說,算是不錯的安排)。另外,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部的重點在於毛毛和明翰相處,才以至於子晴和明翰的相處就變得很微妙,特別是她跑路前看吳明翰的眼神(不過我能理解跑路的人斷聯的選擇),如果子晴到跑路前都維持一貫的冷與狠,我還可能會覺得這角色塑造得比較好,就像她說的「被看破的那叫玻璃杯」,或是毛毛說的「這女的深藏不露。」
  所以,我覺得林子晴這角色其實有點可憐。她不希望自己被說是花瓶,但編劇最後還是不小心讓她成為這部電影某種層面上的花瓶。

  許光漢這部變得很會演耶!(不過我也只看過他在《陽光普照》的演出),這次把恐同臭直男演得很好耶!外型和身材都有特別打理和鍛鍊,真的不錯!很多專訪中,許光漢有說他演吳明翰時,真‧的‧很‧累;這我完全相信,因為明翰常常氣噗噗,大吼大叫,這樣的演出真的很耗能。辛苦許光漢了。
  有一個點我想討論討論,許光漢詮釋的吳明翰,與其說他是鋼鐵直男,我倒覺得他是粗魯的恐同男。畢竟我認識的直男(?)都不這樣的個性,還是我對「直男」的定義有誤解XD 如果「直男」是那種特別強調陽剛氣質、自我中心缺乏同理、好征服感或優越感之類的男性,那許光漢詮釋的吳明翰一開始真的很鋼鐵臭直男。(忽然想到泛科學的系列文章──〈【直男專欄】直男與他們的產地〉,所以我身旁大多是異男而非直男,再次慶幸我們這一輩的性平教育)
  吳明翰這個角色其實也沒啥好討論的(喂)這角色塑造和角色成長從電影裡可以看得一清二楚,他就是從一個粗魯、自大、硬派作風、不管他人感受、恐同臭直男,慢慢變成會為其他人生氣、不恐同、稍微溫柔,但有時還是白目的直異男(簡單來說就是從中二恐同少年成長到懂得人情世故不恐同的青年,重鋼鐵恐同直男變成一般直男而已)。對,吳明翰從頭到尾、徹頭徹尾就是異性戀男,他沒有被掰彎,所以我不覺得這是一部BL作品;吳明翰對毛毛的情感從一開始厭惡的恐同,因為想處而理解,漸漸變成變成Bromance,真的把毛毛當成重要的夥伴、家人,或是像片尾曲曲名的「親愛的對象」。
  雖然吳明翰這角色有成長改變啦,電影後面他也確實變得沒那討厭,但我還是覺得這角色沒那麼討喜(純粹個人主觀想法),所以如果我是林子晴,就算後面感受到吳明翰的示好,大概也不會喜歡上他吧;也或許吳明翰需要更多時間證明他成長與感變,才能拉回他在我心中的評價(但妳的評價一點都不重要好嗎)

  林柏宏這次的演技,感覺比《火神的眼淚》時更上層樓。這部裡的他一哭,就會讓我想跟著哭,很有渲染力;救護車讓道那邊真的很好哭QAQQQ 此外,毛毛被他演得真的是有夠可愛的啦www(聽大學同學說林柏宏是參考鍾明軒來演出,我沒有很喜歡鍾啦,但林柏宏的詮釋我給滿分)
  毛邦羽這個角色,就像林柏宏受訪時說的:是很常見的類型,關心很多議題(LGBTQ、環境,流浪動物……等)、關心身旁的人,但對自己的事卻超級不擅長,甚至逃避所以我想,比起其他角色,毛毛這個角色應該讓大眾更有共鳴吧。也正因為毛毛是如此平凡與大眾個性,這更讓吳明翰(不了解同性戀的人)理解,同性戀者和大多數的人(異性戀者)沒有什麼不同,他們不是只會吸毒、打炮的人,他們是重情重義、只想好好愛人與被愛的人。
  忽然覺得毛毛這角色好像也不太需要多談(欸)畢竟劇本和演員都做很好的塑造和演出,而且毛毛的個性也比較直腸子、真性情,他唯一不會的,就是處理自己和重要的人之間的情感;這或許也是另一種當局者迷吧。

 

  最後來說說劇本與劇情。

  這部要說是BL劇嗎?我想未必,也許毛毛後來真的(應該是)喜歡上了吳明翰,但吳明翰依舊是個異性戀直男,他並沒有被掰彎;所以我認為BL劇這樣的說法是不成立的(妳已經說了第三遍了)。
  而且有這樣的想法也不只我一人,上面呂文慧的影評裡也說:明翰並沒有成為毛毛的戀人,而是如片名所示,「變成」毛毛家的另類「家人」。回想毛毛在河堤跟吳明翰說他最希望的事,「成為另類家人」也許是毛毛更希望的吧!(我有時也覺得戀人最後也是會變家人,不過是有激情的家人)

  好啦,好好討論劇本和劇情。
  會把劇情放到最後才說,是因為──我覺得這是一部有把故事說好的電影
  縱使喜劇讓這電影前面有很多奔騰歡笑、無理頭瞎鬧的劇情,但編導還是有把想講的東西點一一出來,像帶有歧視的不當言論行為、警察執法的手段、對體制不作為抗議、給不同族群貼上許許多多的標籤(包括男同志、直男、漂亮的女性、總是氣呼呼的老爸等)、沒說清楚的遺憾……等等。而這些問題在電影後半段,似乎都有用一個比較正面方式去處理,且不是用很硬性說教方式來呈現,基本是透過角色們之間的言行舉止、互相了解,把標籤撕掉,把遺憾彌補。雖然知道這個世界不一定會那麼美好,但這樣也是不錯啦。(不過一些體制內的東西,電影就演得就和現實一樣)
  這部的核心主線,很明顯是著重在一個恐同在被迫跟同志相處下,透過相處溝通到理解對方除了性取向跟自己不同外,其實就沒有什麼太大的差異;此外的另一個重點,大概就是「溝通理解的重要性」,不論是男女之間,異性戀和同性戀之間,親子之間,很多的誤解與歧視都是源自於不理解與不溝通。雖然能明白溝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明白核對說不出口之事的答案絕不輕鬆;但很多事不說出來就真的不會被你在乎的人知道或理解(大家都不會讀心術好嗎),不去確認對方的真正想法,就真的很可能讓你抱著錯誤想法不斷庸人自擾。不過說話的藝術還是要多少學一下,不然帶有情緒也很難好好溝通下去。
  必須說編劇真的滿厲害的,這部電影不會讓人覺得它很刻意地硬要去提某些議題,畢竟恐同、花瓶這兩個標籤一開始就貼出來了,就看作品要怎麼去解;環保愛地球、多用環保餐具、關心浪浪、領養代替購買,這些宣導直接弄成毛毛的人設;比起紀錄片的而提面命,這暗度陳倉(?)置物性行銷觀念,更不會讓人反感XD
  不過,有些劇情和梗就滿容易猜到的,像是家豪有新歡、鏡子鬼倒影、毛爸其實還是很愛兒子之類的,這都還在我的預料內;而子晴是雙面間諜,這真的有讓我驚訝到!但也因為這是一部希望大家不要恐同的作品,所以我覺得部分其他的情感和議題就處理起來,就變得相對薄弱一些;子晴就這角色就很明顯是被害者(?),另外警察執法是否過當、官威壓力、吃案,還有誘捕等問題,編導也沒有多做說明,一來重點不這裡,二來也不好處理。不過看到警察用這種釣魚誘捕的方式抓人(譬如抓吸毒的男同志或從事援交的人),真的讓會人不是很舒服與認同,當然也不是要幫吸毒的人或是從事非法性交易的人辯解說他們沒犯法,但有時就想問都抓這種小的,怎麼不去抓上面供應的大盤或應召站負責人啊?(就像只會抓闖紅燈的百姓,怎麼不敢抓違停的政要)這些誤入歧途的弱勢群體需要的是輔導與協助,而不是用這種方式抓捕。不過說到這裡也有點講偏了,只是吳明翰開頭的誘捕,讓我有點想起《親愛的房客》(這部也很好看,大推偷渡個心得分享文
  最後要再次稱讚劇本跟編劇的臺詞設計,超多地方都很對味,譬如直男的情話「養你一輩子」真的超直的;也有很多地方讓人很有感觸,像我和大學同學一致認同家豪分手的辯解,那些話對被分手的人來說,真的是超有感的傷人與難受。另外,毛毛在河邊說「只是想和愛的人一起生活、一起變老、一起到最後」,這也真的讓我超有感(一直掉眼淚),因為戀愛中真的就只是想要這樣簡單的希望。

  不少人或影評會說《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因為它傳達議題的觀點不流於說教。我花來不少時間在想:為什麼它可以這麼高招,用不說教的方式傳達它的觀點?後來我想通(應該是通了),這部的高招點,就是先政治不正確,然後透過劇情的推進讓你看到什麼才是政治正確。(就像一些脫口秀)

 

  上面「那些電影教我的事」的內梗解析影片裡,水ㄤ有聊到撿肥皂這個梗。然後我就想到之前不知道在哪裡看到的直男邏輯謬誤。
  以泛科學的文章來說,直男是很強調自己陽剛特質,所以不僅很怕自己被肛,同時還會強調「如果真發生什麼,他們也會是攻(1號)」。
  可是如果直男的直,是相對男同志的彎,不就代表直男根本不會對男同志有情慾;因此,真直男在面臨「要當攻還是受」的問題時?應該不會考慮要回答當1號還是0號、攻還是受,對真直男來說和同性發生性行根本不可能吧(笑)

 

  最後,許光漢跟林柏宏二選一,我選林柏宏。
  但林柏宏跟劉冠廷二選一,我選劉冠廷。(不重要)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lover 的頭像
    Clover

    Center of Words

    Clov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