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呃,是否我本身就是怪咖啊?(縮角落

說起臺灣的現代化,我立馬想到就日治時期的日月潭發電廠,然後才是蔣經國的歡樂的十大建設。
而且說起清領時期的現代化,我第個想到是丁日昌(掩面)
(你這叫沈葆楨和劉銘傳情何以堪)

或許是因為國民教育時期和高中階段,大部分是民o黨執政時期,所以基本上學了不少。
但,這並不代表我是比較崇尚日治的帝國殖民,畢竟沒有有人喜歡被奴役和殖民。
話說回來,比較想問的是:

「現代化」的定義

課堂中我們分別學到了不少現代化的建設,不管是清領、日治還是光復後。
 清領時期→水圳、西式砲台、電報線、電燈、火車…‥
 日治時期→影片講了不少。建設、制度、衛生、生活習慣上都有。
 光復以後→十大建設、捷運、高鐵……持續ing。

每個年代都有其現代化的貢獻,但我覺得:日治時期的現代化,是較為顯著的。
不是我要吹捧日治時期,而是因為當時的日本是以強迫式地改變臺灣社會,所以才會比較明顯且徹底(?)
以下這句話,可能會讓人覺得不爽,但是我真覺得KMT接收臺灣時能如此輕鬆快樂(?),真的是因為日治總督府留下不少的建設(雖然也被炸掉不少)、制度、財產和服服貼貼(?)的人民。
不過那些都是提外話(把黨產交出來)

所有日治的現代化中,我個人比較感謝(?)推崇公共衛生的部分。
銘傳大大舖鐵路也很重要沒錯,但衛生環境的改善、醫療的進步才是強健國民的來源。人們不健康,動不動就病死、感染而死,一個國家該如何強盛啊?
所以衛生醫療系統是非常重要的!
而且臺灣有方便的自來水系統,還有煩死人(?)卻很重要的下水道系統,都要謝謝日治的規劃。


當然,日本殖民時對臺灣的壓榨、不公平待遇,也是不能被遺忘且令人份慨的。
但我這邊不多,主要是因為大家都聽了很多,被灌…‥呃,我是說,被提醒過很多次。就算閉著眼睛說夢話都可以舉例很多(什麼啦)
除了各種的排擠、歧視、壓榨、破壞傳統外;我特別想提的就是「舖天蓋地的警察」和「保甲制度」。

嚴謹警察與保甲制度,使得臺灣的治安幾乎可達夜不閉戶,但這看似祥和平靜的背後應該是充滿了各式各樣的鬼故事(?)
首先這樣滿滿滿,滿到溢出來,滿到跟螞蟻一樣滿的警察,嚴密地監控各種老百姓的生活;美其名是推動現代化,建立法治社會,實質上跟白色恐怖差不多,警察說一,沒有人敢說二。就算警察暴力,也無法多說什麼。
再來是在些制度下的連坐法,有多少事件是為了不連坐,而讓一些人平白被了黑鍋呢?

所以就如同影片最後所說,對於治日時期的所作所為,無論是吹捧或醜化,都是非常危險的。>.O

 


補充一下,臺灣蔗糖在日治時期的一些事情。

除了株式會社的壓榨,產生「第一憨,種甘蔗給會社磅」外,還有所謂的米糖相剋事件

日治初期採「農業臺灣,工業日本」,因此訂定了「原料採集區域制」
沒錯,這就是規定蔗農只能將甘蔗賣給指定糖廠,且無權決定糖價。

既然都說是「農業臺灣」,日本當然不適傻傻地鼓勵種植甘蔗,被推廣的還有稻米。
稻米加工的碾米工廠是由臺人掌握,因此出現了米糖相剋。因為大家認為種稻米會比蔗糖好,因為價格會比較合理一點;又加蓬萊米的種植成功和日本本島的需求。
但「原料採集區域制」強迫糖廠附近的土地,只能種植甘蔗。此外總督府的政策也比較著重於糖業的發展,強行打壓稻作;尤其是後來糖廠還弄了個「米價表準法」,企圖以低價採購甘蔗原料,米作部門因此飽受壓制。
種種因素使得稻作區和蔗作區的土地相爭,也日趨明顯。這就是所謂的米糖相剋。
米糖相剋當然會為社會經濟帶來影響,處了搶地問題外,有意地打壓米作使得米價上漲,連帶地帶動物價的上漲,甚包含蔗糖原料的採購成本。

那時不管是種稻還是種蔗,實際上獲利的,依然都是日本商社,不管是蔗作還是米作。
同時也使得當時臺灣的農民運動都針對堂產部門(例如:二林事件)。

(資料參考自高中的歷史參考書)
(補充:維基百科-米糖相剋 
   柯志明認為(階級支配的強弱決定了分配平均的程度) )

 

以上。


歡迎糾正與討論。

 

arrow
arrow

    Clov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