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校
Detention
導演:徐漢強
監製:李烈、李耀華
編劇:徐漢強、傅凱羚、簡士耕
演員:王靜、曾敬驊、傅孟柏、蔡思韵、雲中岳……等人
配樂:盧律銘
原著:赤燭遊戲作品《返校》
觀影時間:2019.09.24/2019.10.13
影片簡介:
1962年,寂寥而肅殺的時代,翠華中學高三生方芮欣,意外與輔導老師張明暉相戀,在問題叢生的家庭及學校中,他成為她唯一的出路。追求自由的張明暉,另與師生殷翠涵、魏仲廷等人組織讀書會,研讀禁書,雖為高壓校園帶來一線呼吸的空間,卻也冒著生死攸關的風險。一夜,方芮欣與魏仲廷在暴雨中的校園甦醒,兩人遂結伴尋找老師,卻發現校園逐漸從他們熟悉的世界剝離,在鬼魅橫行的異域,他們被迫面對可怖的真相……。
臺灣獨立遊戲開發團隊「赤燭」製作,透過Steam平臺做全球發行的恐怖遊戲《返校》,由監製李烈所領軍的影一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拿下電影改編權,並邀請到擁有豐富大片製作經驗,參與過盧貝松《露西》等電影製作的李耀華擔任製片、新生代導演徐漢強執導。
相關網站/他人影評:
那些電影教我的事-🚫影評🚫返校:今年最佳電影,必得金馬|深度解析|劇透|Detention
超粒方-【影評】《返校》為什麼是台灣人都需要的電影? | 解析/點評
《返校》暗示的7段白色恐怖歷史!「學號密碼、禁歌禁書」那些無法抹滅的非典型顫慄真相
【2019金馬56】入圍最佳新導演!《返校》徐漢強,「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都不是憑空出現的。」
【無雷】《返校》那些年的奇葩禁書!連《英文文法ABC》跟「金庸」也能被禁?
心得(有劇透):
先恭喜《返校》金馬56入圍12項,且獲得最佳視覺效果、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新導演、最佳美術設計和最佳原創電影歌曲,五項項大獎。
其實我一刷看完時,一直很猶豫要不要寫心得分享推薦。畢竟比我厲害的影評人很多,新聞也大報,而且我不覺得我能寫多好(畢竟我在裡面大爆哭);所以像我這樣的弱弱心得推薦,到底能不能為《返校》增加觀眾?
真正讓我下定決心寫這篇,是二刷完。二刷後,我才發現一刷時的一頭熱讓我忽略了很多事情,同時也讓我想起:我之所以在網路上分享觀影心得,並不是為了幫電影增加票房,而是希望有更多人可以去觀賞這齣電影,以及我淺薄想法的抒發。
《返校》的話題性有多大、討論度有多高、網路聲量有多大,我想,應該不用特別贅述。
當初遊戲正式上架前,就已經引起不少關注(雖說我真的忘記我是怎麼接觸到這作品的),隨著實況主們的試玩影片陸續出現,當時大家都引頸期盼著。等到遊戲正式上架後,大家不只驚豔遊戲裡面的美術、關卡設計、氣氛營造、溶入的臺灣風俗,更感動於整個故事。
玩過遊戲或是看過遊戲實況的人都知道:「返校」恐怖,也只有前面兩個章節,後面的劇情與其說是恐怖遊戲,不如說是因為理解那個年代才懂恐怖、疼痛與悵然;特別是先玩出某個結局後,再破另一個結局,完全會起雞皮疙瘩。
此外,隨著許許多多的分析彩蛋被討論(譬如:遊戲的發售時間,裡面細節的暗喻、學姊的身分……)遊戲組的細膩再次讓大家驚喜與佩服。因此,一宣布會改拍成電影,就立刻受到原本的遊戲粉高度的關注。
雖說解嚴已過了三十幾年,然而「白色恐怖」在現今的社會仍是一個不太能隨意觸碰的話題,比討論二二八更會被受到側目。直到現,我本人還是不時被長輩要求注意發言、不要談論過多的政治;此外,正義轉型也是近年來沸沸揚揚的話題。所以即便距今三十來年,對於這段歷史,臺灣人並沒到相當的熟悉,而且創作也沒有到很多(傳記或研究類型可能會有);因此「返校」挑選了這個議題勢必就有其話題性。
正因為使用了這個特殊的歷史背景,無論是遊戲還電影都備受考驗。因為說故事不是史料的堆疊,一個沒用好可能會被冠上政治操作或消費等等的標籤,以及如何在擁有娛樂性的同時也能觸發反思與關懷。因為遊戲劇本處理得很好,所以非常好奇電影會如何改編;而且在開拍前,新聞報導監製的一席話,本來讓我們有些失望,但看預告後,似乎又有點信心了XD
依照慣例,先來無雷一下。真的只有一下下。
先讓我廢話一下。
剛看完電影,我完全能懂,為什麼會有很多妹子被張老師圈粉。張老師可是會做家事,超賢慧的,棒!(大誤)但不知為何,老師的那個氣質讓我想到吳崢,又覺得有一點像懷秋(欸)
編劇算是很用心地把故事背景弄得更完整,並添增角色,讓故事更嚴謹,同時也把白色恐怖的氣氛、當時的殘忍,直白地呈現。此外特地保留遊戲分章節的手法,只不過章節數和章節名稱不太一樣。
是的,電影的敘事手法和其實和遊戲大相逕庭,但這也是無可厚非的,畢竟兩個相異的載體;這裡真的要再次讚美三位編劇的用心,在遊戲與電影敘事中取得折衷,且讓第一次接觸的人能理解的方式呈現《返校》。即便如此,我還是聽到有人說電影有些意識流,抱歉呢,因為導演想顧及到遊戲們(是說,我覺得電影這敘事法先雷不少東西,不過學姊的死因算忠於遊戲)
最後要說:電影裡面也有自己的伏筆,我覺得挺棒的。最佩服的就是──遊戲的雙重結局都編進去!(鼓掌)
特效和場景都處理得還不錯,那幾個神還原遊戲的畫面的場景,真的要給本作的美編熱烈的掌聲,真的非常厲害!不過特效的部分,有時候還是給他有點遊戲場景的出戲感。例如:鬼差警總就看起來超遊戲的,很不那個年代,出戲。
基本上,經典場面有出現。基本上啦,當然還是有人會覺得少了什麼什麼;像我就覺得少了滔滔血河(閉嘴),不過白教官在榕樹下那幕,神還原啊!然後,電影中學校地圖和遊戲的學校地圖也不太一樣XD
有注意英文字幕的話,就會發現:「忌中」的英文翻譯「in Mourning(守喪)」。老實說我一開始看遊戲實況也不是很懂,是後來看《鐮倉物語》才知道那是代表家中在辦喪事的意思。再說「忌中」是忌諱中國這樣的蠢話,就去把辭海吞下去(??)
嗚嗚嗚嗚,張老師講的話真的很好哭啊啊啊啊啊。
最後,不要再喊白國峰為什麼不是ㄇㄧㄐ了,以及不要抱怨為什麼沒有腳尾飯。安安,電影不需要這樣闖關好嗎?
所以我超想吐槽蠟燭的部分啦啊,到底誰會想點蠟燭在學校裡跑來跑去啦,而且蠟燭哪來的啦XD
印象中「返校」遊戲的標準字是有一雙鞋印,電影的,那是筊嗎?
因為原作遊戲的實況我看了五、六個版本,基本上的嚇點我都知道,所以看這部其實沒什麼被嚇,但是壓迫感還是有的。
王淨真的超適合資優生的裝扮(但茉莉那次最正),不過有點倒想吐槽:就是片裡很常下雨,但方芮欣都沒什麼溼(閉嘴)。
網路已經很多人在講「光明報事件」和「不用抄書」,所以就不多談(而且上面連結內有提到),白鹿水仙也很多人去分析涵義,也不贅述。
導演最愛的長頸鹿彩蛋,就我所知:有兩隻(電影裡和噴漆塗鴉)。
接下來就是討論大量劇情和改編的有雷內容。
真的雷很多喔,要離開要快喔!
先聽個片尾曲,再看雷吧。
片尾曲〈光明之日〉。
第一次看,帶著滿滿朝聖的心情進去,加上對「返校」的整體劇情熟悉,以及看到遊戲許多場景還原,遊戲許多元素被保留,有點感動滿足過頭。二刷時則比較能拋開那些心情,著重觀看演員詮釋、燈光、配樂、鏡頭和劇情(?),甚至因沒什麼在看字幕,而有幾段對話就被我快樂放生(喂)
也因為有二刷,因此能理解一些影評的評論點。
確實,戒嚴時期的肅殺有營造出來(但那些學生那樣走路,最好會有那樣響亮整齊的踢正步音),但隨著劇情發展與人情味加重,戒嚴好像變成「背景」。二刷看完,不難想像為什麼會有非同溫層或一些觀眾get到的點是師生戀。
特別是中後段白教官那句「想繼續跟張老師在一起的話,就把書交給我」,完全就幫忙畫錯誤的重點。再來張老師被處決後,讀書會成員圍著學姐那一段,和後面老師那句「妳只是被利用」,都使得「師生戀」有些掩蓋「白色恐怖」。彷彿師生戀才是一切核心,而非白色恐怖令許多人枉死。
遊戲因為敘述方式不同,所以我覺得這個問題比較小。
由於導演是遊戲迷,所以電影中保留了許多遊戲的元素,不過還是有為了電影做了一些更改。以下就來討論幾個改編。
(一)城隍變成了觀音,問事擲筊人變成媽媽
遊戲裡,第二章節取得扇子與令牌後,學姊是來到城隍廟向城隍爺擲筊問事。
然而電影裡則是改成學姊的母親成天向家中供奉的觀音膜拜與問事,甚至還把關鍵的舉報內容,與問事結合,變成更驚悚的「妳知道我向觀音求了什麼?要是他不在就好了。」再搭配上那一笑,真的會讓人心底發寒。
確實,一般家庭拜觀音的機率比拜城隍高出許多;所以這樣的改編是合情合理的。而母親的改編,完全是給學姊一個示範,這將學姊後來選擇給了更大的指示與動機。
只是我真沒想到,電影中白教官和方爸爸被補上這關係XD但這也幫忙凸顯學姊的一些人設,所以也還不錯。
(二)鬼差改成了警總人員
鬼差是唯一被保留的遊戲怪物,雖然電影裡也有魑魅魍魎,但那些魑魅魍魎並不會攻擊人,只負責呈現學姊的輪迴,以及翠華中學(惡夢)空間的特殊性。
在遊戲,第二章節的鬼差為配合城隍爺,故其造型有點像七爺。但如前一點所言,城隍爺被換成了觀音,所以鬼差的造型則換成了威權體制下的憲兵或警總人員。老實說,我覺得這樣的安排還算是不錯,甚至說是最棒的改編。
有種把戒嚴時期警總抓人的形象,類比成鬼差抓人──多半有去無回;旁側地凸顯白色恐怖時期的社會究竟是怎麼樣的氛圍,以及這些祕密警察有多麼的可怕。
不過,說是這樣說啦,但是如果沒有「這部電影是改編遊戲」的概念下,老實說,燈籠警總員的整體形象和存在,其實超突兀XD 可是有「由恐怖遊戲改編」與「白色恐怖」這兩點的了解,就會覺得這樣的設計,真的很棒!
另外,燈籠警總人員鬼差的造型也是值得一提的。
首先是「燈籠」。由於遊戲中本來鬼差就是提燈籠,所以電影就繼續提燈籠;本來我還覺得警總人員提燈籠,怎麼看都覺得微妙。但後來想了一下,這是否暗示──當時的秘密警察大多是趁著黑夜把人帶走?
再來是「臉是鏡子」這點,我覺得是轉化遊戲最後一章節「影子」而來。遊戲中,學姊透過與影子對話,來檢測到底有沒有意願面對自己所做的一切。既然是「誠實面對自己」,鏡子就成了挺具現化的面對自己。
某個影評有說到,全劇只有學姐面對鏡子是映出自己的臉,其他人都是映出麻布袋;這也是間接道出學姐沒有被抓,是真正抓耙仔(雖然讀書會成員都很明確地說)。這樣的細節,真的很用心。
(三)校工老高的出現
工友高伯伯印象中是只有在遊戲試玩版裡有出現,正式版遊戲則好像連提都沒提到(抱歉,我實況兩三年前看的)。所以看到老高活生生出現在電影裡,真的還滿驚喜的!
要我說的話,老高的安排算是不錯的。除了讓這個只短暫存在試玩版裡的角色重生外,也是用來還原遊戲很經典的橋段,雖然賭博間沒還原,但那個十八仔,骰子變牙齒就這麼被還原出來,遊戲迷真的很興奮(?)
老高的重責大任可不只有用來還原牙齒骰子,他更凸顯在白色恐怖統治下,管你是遷臺的外省老兵,還是講臺灣話的本島人,甚至像電影中方爸爸那樣有官職的人,只要政府覺得、認為你有問題,就是有問題;政府要抓你,就是會讓你被失蹤。威權統治下,只有統治者和政府說的算,管你是怎樣身分的人、什麼籍貫的人、用什麼語說話,都可能成為受害者。(默默想起電視劇《一把青》後半段的劇情)
(四)水仙花
電影裡,張老師完完全全就是個水仙控,不只自己畫了一堆水仙的圖,家中也放了一堆水仙的圖;總之,電影裡水仙圖多到不可理喻(?)
比較特別的是,電影中,張老師有用水仙自喻傾向(晚上幽會那段);然而印象中,遊戲裡水仙指的可是學姐耶!而且是非常明確地用白水仙形容學姊。所以電影最後信依舊是「白鹿予水仙」,覺得……
不過「白鹿予水仙」倒是在畫面上有特別呈現。學姊淋雨跑去找張老師哭訴取暖,然後老師送出了白鹿玉佩並替她戴上,鏡頭是拍牆上映出兩人的動作的水仙畫作,這樣就想是白鹿項鍊掛在水仙上。(是說,我好奇:方芮欣怎麼知道老師家的XD)
(五)課後輔導與感情線
玩過遊戲或看過遊戲實況的人就會知道,遊戲的「課後輔導」是指什麼。話說回來,電影中張老師和學姐課後輔導,為什麼是約在「桃園忠烈祠」前?說真的,一刷時就覺得那個「國魂」的匾額和整個建築很突兀(二刷才看清楚字),桃園忠烈祠是以前的日本神社,選在哪裡,完全是作死吧……還是說,想暗指張老師會成為烈士?
而在校輔導的部分,遊戲和電影完全是兩個支線。電影沒有明確演出事否真的有相約去看電影的情節,但將張老師和學姊的戀情形塑得顯而易見且濃烈,嘴上問正經事,但筆談卻是滿滿的甜蜜,這是只屬於電影才有的安排與伏筆;也因為這裡用筆談,使得遊戲另個經典元素──紙飛機──出不來,只能在最後硬是把張老師的信用成有紙飛機的摺痕。
是說,我現在倒是很想去參觀桃園忠烈祠,感覺那邊很美。(重點誤)
我一定要說,電影裡,小學弟對學姐的愛慕可是滿到都要溢出來,比遊戲裡濃烈太多太多了!連同樣是讀書會的黃文雄都能感受到XD
張老師無論是遊戲還是電影,都非常克制自己的感情,只不過,電影裡比較寵學姊。
我想,可能就是因為電影凸顯了「人的情感」,所以才有人因此畫錯了重點。
(六)讀書會
遊戲裡面,關於讀書會,玩家只知道:殷老師是帶領的老師,張老師則是幫忙弄到書,魏仲廷是其中一員。電影為了讓故事更加豐富縝密,添增了另一名老師,並幫其他學生都取了名字,以及他們的個性。
透過新增的老師,演出那時威權下的國家機器是如何對待人民,同時也為後面讀書會的發展埋下伏筆,包括殷老師和張老師的對話,以及讀書會的學生輪流去領書。
學生的部分,則透過黃文雄一邊撕書混著冥紙燒,一邊詢問魏仲廷,凸顯「人不是應生而自由」的疑問,以及現今言論自由得來不易。游聖傑這角色其實也有點老高,他的設定有一部分是為了還原遊戲中布袋戲的經典橋段,但我必須很認真地說,電影那手法比遊戲還令人不寒而慄。
(七)學姊的墓
電影〈惡夢〉章節中,就大剌剌演出──校園榕樹下的墓,就是學姊方芮欣的;但遊戲要一直玩到最後,才會意識到──學姊是徘徊在翠中裡的鬼魂。電影一開頭就開宗明義指出學姊其實是幽魂,其實也算是聰明的做法,省去一些解釋外,更快讓人知道「翠中」並不是一個現實空間。
而電影中對學姊的死因沒有多加描述,遊戲是有啦,但也只有兩個小地方有提及,小到很多人其實搞不清楚學姊是怎麼香消玉殞。雖然電影沒有著重在這一點,但導演還算是有尊重原作中學姊的死法,若有注意到〈惡夢〉章節中開頭的那些魑魅魍魎的頭,就知道我在說什麼了。至於學姊真正的死因,還是請大家去玩玩原作吧。
不過,說起這墓啊,還挺有趣的。電影裡,魏仲廷看到的是無名墓,方芮欣看到的卻是墓碑上刻著自己名字;這邊其實暗示──魏仲廷其實不知道方芮欣後來死了,而方芮欣則是不願承認自己已經死了。而遊戲裡,卻是方芮欣看到了無名墓,以及○○○的墳墓;也就是說,遊戲中對於誰死誰活著,和電影的演出的是很不一樣的。
然後我真的很想吐槽電影最後魏仲廷去掃墓那段,我認真覺得張老師應該是無名墓,不然連墓都沒有。
(八)翠華中學
我對於電影中把白教官將「翠華中學」解釋成「負罪者創造的空間」,不是很滿意。(但這是為改編而出現的設定)
畢竟我覺得無論是學姐還是讀書會的人,這些人都是沒有罪的。雖然他們確實因為個人私慾而牽連害死身邊的人,但是真正有罪的並不是他們,是不健全的國家體制。因此,我也不認同張老師安慰方芮欣那句「妳只是被利用」,畢竟學姐是真的想利用警總除掉殷老師。當然這也可說是,警總的奧步,但這樣的話,也只能說人比鬼可怕,威權可怕。
如果想看白色恐怖時期把大家搞得信任感低落,害怕別人是匪諜,或害怕別人說自己是匪諜。推薦看電視劇《一把青》,那看了真的覺得是時代痛,而且那部沒有什麼血腥畫面。
所以「翠中」這空間該如何解釋,當然是原著遊戲的設定最棒。翠中就是翠中,學姊僅是因為不願面對一切的打擊,因而困在那裡的負罪輪迴中。
(九)割喉
遊戲和電影的割喉是為了不同事,但同樣驚悚;若硬要比,電影的割喉式比較有深度(?)的。
遊戲裡的割喉,純粹是為了要破關(即便如此也嚇得許多玩家花容失色);然而電影中,割喉和劇情、白色恐怖巧妙地牽上連結。除了顯示出學姊因交出禁書而使雙手沾滿鮮血外,更顯示當時的逼供手段有多麼地慘忍,多少人就這樣沒回家了,以及那時是多麼地箝制思想與言論。
(十)章節
由於遊戲和電影敘述方式完全不同,遊戲是玩到最後最後才瞭解這個故事的原委(特別是先通過罪業ED破再返校ED),所以有些跳躍式的敘事方式沒問題;然而在電影裡面用這樣的方式,就顯得有風險。
一刷覺得電影分四段,後面三段有篇名,是還算不錯的安排;但二刷時對於〈惡夢〉最後倒轉的部分,一整個問號。雖然我猜、我猜是想表明〈告密者〉的劇情在〈惡夢〉之前,但如今(?)看上去並不是一個好手法。
另外,遊戲是以學姐一人為主角;但電影改為芮欣、仲廷雙主角,勢必要兩人都失憶,但〈告密者〉篇章前就直指芮欣是真正的告密者,變得有些無趣,然後仲廷還護著她,嘖嘖。但〈告密者〉裡面安排阿聖帶出──魏仲廷──才是告密者的幫兇,這段可說是改編得很不錯,而這樣也呼應白教官口中的「負罪者」。
我想得到的改編大概就是面幾點,然後我想談談電影的音樂、燈光色調與道具場景。
這部戲的畫外音基本上弄得很不錯(無論是狹義還是廣義),譬如:廣播提醒那個年代保密防諜的肅殺,但覺得可以再強調一些;透過父母的爭吵聲,顯示家庭的不和樂(遊戲也有相同的手段,不過電影中,父母的爭吵聲配上學姊無聲吶喊的畫面,真的很有映襯的手法)。我真喜歡《返校》的音樂,BGM和畫面搭得超好,盧律銘真的很棒!
燈光色調的部分,基本上都是比較慘淡的顏色,特別是學校校舍;以及陰暗,畢竟是心裡驚悚片。但人物情感濃厚的部分,色調就會變得黃暈溫和,像是讀書會、輔導室的傳紙條、夜晚的幽會。我覺得燈光最精彩的還是防空洞那一段,透過吊燈搖晃製造出混亂與詭譎感,正點!另一個光影不錯的地方是,白教官站在禮堂司令臺上,有數個影子的部分,感覺暗示當時監控者無所不在。
要再次讚美道具組與美術組,他們真的真的很厲害,想辦法還原遊戲場景,真的非常顧及遊戲粉絲們,謝謝!而二刷更注意到:阿聖臉上的傷痕,和布袋戲偶大俠龍君戲偶上傷痕是一樣的,完全心驚啊(?)。但不知為何,一直覺得被警總用來查封教室的木板,釘的很假,還有教室門看起來很新(閉嘴哦),不過大致上,還是能稱為上上作。啊,還有,學校枯樹很多是故意的嗎(就叫你閉嘴了)
最後想聊一下,我的哭點(?)和心情轉變。
我一刷時的第一個哭點很怪,就一般人來說,真的很怪。
整部電影,我第一個哭出來──真的是眼淚立刻飆出來的那種哭──的地方就是:憲兵拿警棍狠敲黃又新老師的部分。
對,那一幕我哭了,超怪的對吧。警棍一落下,心頭一緊,眼淚就流出來。而我之所以會哭,是因為那一幕我直接想到現在的香港,一想到那些示威者也是這樣,就真的哭啊!在那之後的哭點,不是刑求,就是迫害畫面,以及追求自由的橋段,總之就是各種戳到我的點。一刷我哭到出影廳時,我的眼睛又腫又痛。
而二刷時,就沒有哭得一刷那樣慘,此外第一個哭點也不同。雖然二刷見到黃又新老師被打、被補時沒哭,但還是心頭揪啊!
二刷的第一個哭點是→張老師說:「活著就有希望。」的地方。
雖然是一句很常聽到的話,但在紛亂且芒果乾滿滿的時代,這句話真的很有感。另外,一刷看完時,是心疼過去那個年代無辜的先民,但二刷看完後,心情則變成──對現今揮霍自由與無危機意識,感到深深的焦慮與無力。
那句和片尾曲完美融合,張老師的遺言(?):「請平凡而自由的活下去吧」,在二刷時則變成了一種期許;而那句無論在遊戲還是電影都有出現的「人不是生而自由嗎」,不知為何變得無法堅定反問。或是想起香港的現況,也或許是想起Martin Luther King, Jr.在〈Letter from a Birmingham Jail〉寫道:We know through painful experience that freedom is never voluntarily given by the oppressor; it must be demanded by the oppressed.(通過痛苦的經驗我們懂得了,自由不會由壓迫者自願送上門;自由必須由被壓迫者去爭取。)
所以,臺灣人請記得:如今民主自由的生活,是多少先人賭上性命才爭來的!
臺灣人必須銘記在心:中華民國政府頒布《戒嚴令》,以寧願錯殺也不想放過任何嫌疑的方式,一部分防共,大部分鏟除異己和鞏固政權。
臺灣人,如果我們不守護現有的民主自由,完全就是對不起當初因白色恐怖被冤死的成千上萬的先民。
啊,其實還有些事想說。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嚴格」來說是《戒嚴令》頒發到解嚴的這段期間,也就是1949年5月20日到1987年7月15日。
很多人會把二二八和白色恐怖一起談,但我只能說二二八是白色恐怖的濫觴。如果廣義的臺灣白色恐怖時期,是把二二八算進去當開頭的話,那麼結束就應該是1991年廢除《懲治叛亂條例》。因為其實二二八之後還是有些許集會遊行抗議政府的活動,譬如像是「四六事件」。
白色恐怖期間死的不只是臺灣人,也有當初隨國民政府徹逃來的移民(當時俗稱的外省人),以及僑民,但不能否認:臺灣本島的精英分子占大多數。所以老實說,在臺灣省籍一直都不是問題,真正的問題是政府的殘暴,還有是否真的在乎這座島嶼的未來,是否真的愛著臺灣。
#致自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