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青春,在台灣
Our Youth in Taiwan
導 演:傅榆
剪 輯:傅榆
製片商:七日印象電影有限公司
觀影時間:2019/04/13
影片簡介(預告):
「你最初為什麼要拍我?」
「當初一定是有雄心壯志啊!」
告別青春,走向成熟的故事,總是發生在世界各地的年輕生命裡。本片主角們的青春夢想,是藉由反抗體制,追求一個更好的國家,卻在動盪的兩岸關係裡,變成歷史的一部份。
一個反抗中國的台灣學運明星,一個喜愛台灣的當紅中國學生,一個關注政治的台灣紀錄片工作者,他們之間理應充滿矛盾,卻在社會運動裡找到合作的可能性。在一場台灣24年來最大型的社會運動之後,他們從接近成功的巔峰,逐漸墜入失望的谷底,曾經堅持的理想,還有可能延續嗎?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從台灣觀點、政治角度切入,近距離觀看大時代下的年輕人,在實踐民主時真實的處境,進而思考,自身與民主之間的關係。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是關於兩位青年6年來對民主、自由與信仰的追尋。 從野百合到太陽花,百花齊放的社會運動,形塑了幾個世代的價值觀與社會發展,更是屬於許多人青春的集體記憶。
相關網站/他人影評:
紀錄片《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她的真誠,她的欲望,導演傅榆的青春暢所欲言
心得(有劇透):
看完紀錄片後,一直在想:我該怎麼述說感想呢?
導演的上部紀錄片《太陽‧不遠》我也有看,所以看到了一些重複的片段,也同時看到了完全截然不同的心境,導演的心境,影片的氣氛。
若要說的話,我想:最多的情緒,應該是──感慨──吧!
就跟導演一樣,有很多很多的感慨、苦澀(?)和無奈;但同時也更加看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他們的青春,同時也是我的;影片記錄的,也是我熟知的。影片中好多好多的人、事、物都是可以立即喊出名字,或是知道之後的發展的。不認說,很多事情都湧上心頭呢,甚至是看到流淚。一切是那麼有些熟悉,卻又陌生。熟悉,因為我們知道裡頭部分的人事物;陌生,因為我們不是時時刻刻參與到。
先說,其實我在看這部之前,完全不知道:蔡博藝同學(抹臉)對她完全是一無所知,即便導演說她在社運界小有名氣。不過其實我也沒有很深入社運界啦,就是大學時大概沾上邊,是個咻咻咻,能簡單說出南部幾所大學的異議性社團。然後,好久不見啊,陳為廷(笑)
反媒體壟斷,是我有意識踏入社運的起點;不過對紀錄片中的兩位主角和導演本人來說,那不是都不是最初。而後面,大埔事件,三一八攻占立法院,太陽花學運,三二四行政院事件,香港爭普選遊行,香港雨傘運動,陳為廷被限制不能去香港,陳為廷參選與退選,黃之鋒被判刑,劉曉波逝世,李明哲被補……我們都一起看在眼裡,也都有關注到,甚至有些是親自參與其中(也只有太陽花學運)。
影片中記錄陳為廷這一路走來的遭遇,其實一直都很有印象。從沒沒無聞到被推為學運領袖,再到後面風波與淡出幕前,都有些印象。但說實在的,看到最後,我覺得陳為廷依然還是陳為廷。就像阿神講的:每個人都會長大、都會改變,可是他一直都是他自己;也像陳為廷自己講的:核心是一樣,但選擇的手段和過去不一樣了。要說這些轉變是成長?是社會化?是妥協?不管怎樣,心中那個理想還沒被抹滅,感覺都還那麼值得慶幸(?)
綜合之前看《太陽‧不遠》,陳為廷之所以會作為紀錄片的被記錄主角,除了他本人願意接受拍攝採訪外,就是因為導演的私人關係吧。因為陳為庭是她最熟悉的社運夥伴。
因為我一直不知道蔡博藝同學的事情,所以沒辦法說太多什麼。但就如我之前說的:中國、中國政府(中共)、中國人,是三個不同的概念。不過有點矛盾和可悲的是──雖然我自己是這樣說,但有時候真的會不小心把對中國政府的怨言遷怒到另兩者上。有時候我們也能明白:中國人從小就被灌輸「臺灣是中國的一部份」這樣的觀念,所以他們一時片刻很難放棄這根深蒂固的觀念;但同時也很怨恨他們為什麼就不認清兩岸不屬同一主權的事實,明明我和過往的想法都轉變那麼多了(因為三一八那段時間真的是毀了我原有很多的認知)。不過這就是忽略大環境因素的講法(雖然他們有些追求民主的人,也不願擱下這一廂情願的想法;陳為廷的中國行明顯可見)
因此她的處境著實有點尷尬,尤其這幾年對中國的態度非常地敏感,對於不了解她的人來說,確實會只因為她的國籍而有所偏見。雖然她嚮往著臺灣的民主自由,但那時她卻像是二戰後臺灣的處境一樣,像個孤兒,變得都不被兩岸認同。甚至連一直看著她的導演都忍不住想,蔡博藝究竟是認真追求民主,還是來統戰的(看到這裡其實很悲哀呢)。
導演在紀錄片後半段發問道:「臺灣人和中國人之間,真的有辦法互相理解嗎?」我想這也是許許多多的人想要知道的。大學時期我也碰過不少中國交換生,也一同做過報告,甚至在人家回到對岸還去打擾人家;此外也碰上兩位客座的中國老師。認識的中國人不多,但他們彼此間的差異卻極大,對一些事情的認知想法是那樣的截然不同,就像臺灣學生和中國學生的差異那樣。這也是為什麼我說過:即便有一天中國真的民主自由了,我也不會想要兩岸統一。因為歷史脈絡、思維價值、認同感都差太多了。(是不是終於發現兩岸不屬同一國啊)
不過現在想想,那時有時候為了相處融洽而去避談一些國族話題,還真是自我審查啊(苦笑)。然後即便歷史課上學到一戰時就知道民族是把雙面刃,然而號稱民族多元的臺灣,仍然不斷用「族」來彼此傷害,傷害有共同理念的人。
導演後來因為看到不再衝,選擇低調的陳與蔡,覺得失落與迷惘;但在與兩人會面談話後,她試圖放下對兩人的期待。我想,這是一件好事。
我們常常希望有個超人能來帶領我們,能來改變我們的社會;這也就是為什麼會有「魅力型」的領袖存在。然而,大家都是人,不是神。造神運動是人類的通病,但它不應該是一個需要不斷出現的現象,可是大多數的人都渴求一個能投射自身期望的人出現來改變局面(這在我們的父母身上也很容易看到這樣的期望投射),其實是很不好的習慣,甚至是搭便車或是慣老闆的心態。
陳為廷和林飛帆在太陽花退場前的那些紀錄其實令人深思啊!畏懼民主,真的是畏懼啊(苦笑)人多嘴雜時,就希望菁英來領導;然後精英政治後,就又說自己意見被當屁。而且當民主變成民粹時,又是更可怕的事情。我們都仰賴著民主,卻又常常被民主傷害,無論是多數決暴力,又或者是費時討論卻無共識;但這大概是所有公民都該學的課題吧。
總之,任何的政治或公眾人物,都不應該被造神,這點希望會有更多人能理解。
雖然導演覺得:面對中國政府,臺港的反抗好像沒有辦法改變什麼。但我覺得:其實有。他們的衝撞還是有造成迴響。
臺灣人比過往更加地去關心社會時事,而且不再侷限「顏色」;更加願意去發表自己的言論立場,更加地發現中國對我們的影響力,更加地去思考臺灣這塊土地的過去與未來。雖然這些改變有些微小,也不是立即性的,但絕對不是個假議題。
看到林飛帆、陳為廷、黃國昌、吳崢、黃之鋒……等人,總覺得那年的那些日子很像才前幾天發生,但又似乎離我們很遠(寫到這裡默默想起了「為國飛揚」這代表四人的口號)。時間一直在走,想法也一直在變,但核心追求的那個理想不變的話,應該就沒什麼問題了吧(笑)
就回歸當時的一句話吧──自己的國家自己救──所以比起等人出手,不如自己出手救XD
一起為臺灣加油吧!
話說回來,這大概是我目前看過口白最多的記錄片吧XD 本片不只記錄陳蔡兩人,同時也記錄著導演傅榆本人。
影片裡面有幾首歌,也默默在心裡跟唱,像是〈島嶼天光〉、〈海闊天空〉、〈晚安台灣〉,在心中哼唱的同時,也期望著這些歌曲中藏著的希望不會熄滅。話說陳為廷很愛唱歌耶,華、臺、客、粵語的歌都唱XD
另外,看到陳為廷宣布退選窩在棉被上,林飛帆去給他捏捏時,才真的感受到個性截然不同的兩人的好友誼(還有幾幕是陳為廷硬拖林飛帆下水XD)老實說,陳為廷那時退選也好;總覺得那時他的個性待在體制內,會很痛扣。而看到黃之鋒弟弟和劉曉波就會忍不住想要QQ
這部記錄片看完,可以去看看鄭有傑導演的《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2》有些東西很相似,我現在甚至覺得:汪茜的原型是蔡博藝同學吧!
為什麼片名臺灣的臺不是繁體臺啊!我因為有參與嘖嘖的集資,所以有一件T-shirt。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