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談論這次主題前,先讓我發廚一下。

  巫建和真的是超棒的臺灣演員啊!而我真的越來越喜歡他了(捧臉)
  不只眼神穿心、隨興帥、戲演得好,還非常感性。今年他的愛突然噴發(///艸),所以就跑去follow他的粉磚和翻他的採訪文,也參加了北影的《爆炸》2特映會,這才知道看似瀟灑隨興的他,其實有個單純、細心和純粹感性的心。真的超感謝八、九年前發掘他的劇組和他一直很感謝的生教組長。

  ⎝優質演員巫建和一生跟隨⎠ (迷妹退散)


  感謝大家包容我發廚(並沒有),接下來就真的要切到正題了。

  這次的欲講,是因為看了演員巫建和的一篇貼文而有感而發。
   前幾天某個雜誌專訪,訪綱內最後一個問題是『你對於現行教育的看法是什麼』 
  往下拉之前,請先看過巫建和的貼文。

 

  什麼是教育?

  這真的是個好問題,縱使我修過教育相關的課程。
  我們似乎把所謂的教育與教學畫上等號,但實際上卻不是如此。
  若要我說,教育就是使人成為人,但是是成為怎樣的人,每個人的想法不同。

  也許幸運,我們家都是在現有教育體系內混的不錯的人,是那種會唸書的學生,成績不差的學生。
  或許,因為很小的時候母親就把「讀書是為了自己未來」、「唸書是讓自己未來更好」之類的想法傳授給我,而學校也特別禮遇成績不錯的學生,因此我也是那種追逐成績、分數的平庸之人。對於讀書使自己的地位提升,我也覺得理所當然、相信不已。

  忘記是誰說過:「學校只怕兩種學生。一種是很會成績前幾名的,因為未來可能回來當校長;一種是成績後幾名的,因為會回來演講。
  所以注意到了嗎?會讀書的最多就是公務員,或是大家口中的三師;但那些成績被視為不甚理想的,卻有無限可能,也許成了企業大老闆、也許成了大家憧憬創作者、也許成了為國爭光的運動選手。
  還注意到了嗎?回學校演講、激勵學生的往往不是把重點放在讀書上(除了升學主義的演講),而是發現自我。但可惜的是,現有的教職體系內的師長常讓學生聽完這樣的演講後,卻要學生繼續繼續唸書。

  所以,繞回我一開始所講的,我覺得教育是使人成為人,成為成功的人。而這「成功」的定義又因人而異。
  以前都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但說句殘酷的話,現在根本是唯有錢財高啊(ㄎㄎ)
  想起自己在上了高中後,曾對表堂妹說:「你們可以考慮念高職,因為高中升大學後,不見得出路比較廣,反而在高職習得一技之長後,比較有利。」
  在充斥功利主義的社會中,大家看到的都是數字、數據、技能、技巧、能立即見效的東西。以往那種文人治國、哲學思辨、文化內涵、素質培育,漸漸地被忽視。不過,這樣的社會傾向也不是近幾年才有,其實在明清工商業發達之際,就漸漸出現了,畢竟買官這種事,老早就出現了。這也讓我想到電影《春風化雨》「醫藥、法律、商業、工程,這些都是高貴的理想,並且是維生的必需條件。但是詩、美、浪漫、愛,這些才是我們生存的原因。

  我修過教育學程,我親歷過教學現場,我也看到了所謂的不適任教師,也因為當過學生而了解體制的缺陷。但我實在沒辦法走教職這條路,不是我絕望,也不是我冷漠,而是不想讓自己再沒有熱忱中成為體制下另個不適任教師。
  我相信,許多人都心知肚明:真正的教育本來就不是「讀書」教育除了是使人成為人的過程,也是讓每個孩子成為他們想成為的人的道路
  說到這個,就讓我想起我高中的地理老師。這位地理老師頗受學生喜愛,而我也跟老師的關係不錯,有時候下課會去找來問問題和聊天。那是高二到高三準備學測的段時間,就在某次下課偶然和老師聊未來想讀的系所時,我說:「想讀中山劇場。」結果老師連想都沒想就回:「妳讀那個幹嘛?」爾後,雖然我不至於不理老師,但我不再對這老師談論其他事情。
  現在回想起來,那時的我就像《爆炸》浩遠一般被信任的老師背叛。要我們懷著夢登上大學寶殿的,不正是老師嗎?但他們卻用功利主義來衡量我們的理想抱負,用世俗的科系排名來否定我們的夢想(雖然最後我唸的是中文系)

  也許,就是高中的我課業,不管怎麼讀都不出色,而且夢想還被打槍,才讓我跳出體制來思考過往的理所當然吧!(甚至要妹妹們考慮唸高職XD)
  我也不知道,現在我的人生算不算成功,但我只知道:老師在面對孩子時不要拿既有的社會價值觀與體制來束縛他、不要拿功利主義來衡量他、不要讓他學會社會的理所當然。

 

  你們眼中的教育又是什麼?歡迎留言跟我分享。

arrow
arrow

    Clov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